科学组陈艳 读后感

作者:张少云来源:温州市第十二中学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7日【字体:

读《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感

科学组 陈艳

由巴西籍葡萄牙语学者保罗.弗莱雷所著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并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它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这是一本写给被压迫者读,也是写给一切有良知的人读的书。它所展现的是对平等和正义的呼唤,是对这个世界上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
    读《被压迫者教育学》,不由联想到当代的教育。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也有被压迫的学生。弗莱雷犀利地指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内化了压迫者的意识,使得被压迫者沉默无声。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知识是被那些自以为学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和知识是对话和探究的过程。我们不由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常常不自觉地扮演了压迫者的角色?传统的灌输式(强制式、驯化式)教学,有没有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我们是不是一直在把学生看作是需要帮助的客体?我们有没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真正成为自我完善的主要工具?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作为自由实践的精髓,其基础正是“对话”。对话行动理论指向的是“合作、团结、组织和文化综合”。 在这个张扬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的现代社会,我们教师必须改除过去师道尊严的架子,给学生民主、平等、理解和宽容的教育。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学会通过对话使我们的教学充满师生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对接。真正的教育不需要压迫,真正的教学永远是师生敞开心灵的对话。
    读《被压迫者教育学》,又引起对教育目标问题的思考。教育在本质上是使人社会化,但以人的适应性为目的的教育功能空前膨胀,倒使人的发展性受到压抑、扭曲、甚至异化。教育既是解放(发展人)人,又是约束(规范)人。我们来反省时下盛行于教育中的目标模式,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的教育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有些不堪重负,我们并不想否认教育负有这样的义务或功能,但目前普遍存在着强化教育为**服务的实践倾向,反而使教育本来的发展人性的目标被扭曲。我们可以看到保罗•类之呼唤。但事实上有很多问题光靠教育是解决不了的。教育既无法“救国”,也无法帮助保罗•弗莱雷实现解放第三世界的梦想。过分依赖或抬高教育对教育本身的发展并不是好事。这种实践倾向正是来源于理论本身的不完备,在关于教育的定义上,我们应该注意淡化(或不要过于强化)其对人的适应性为目的的教育功能的阐述,又想起杜威先生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很多人曲解了杜威先生的初衷,杜威先生强调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教育无“教育本身之外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看待教育,与其说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不如说教育是人展示自身的一种必然方式,教育是涵盖人的一生的,人在生活着,就在被教育着,成长着。
    读《被压迫者教育学》,还联想到存在于中国当前社会的、存在于当前教育中的种种压迫与不公平现象(联想较多的是农村教育问题),心中其实有诸多振耳发愦的呐喊之声,因为我们无法回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对于时代、对于民族的责任心。但是鲁迅说过,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痛快者当然莫如革命,快刀斩乱麻,一切似可迎刃而解,慷慨悲歌、义无反顾,生为英雄、死为烈士,于是,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其实,当下的中国,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改革(即保罗•弗莱雷所提倡的温和的革命方式)其实比暴力革命更为复杂、琐细、艰辛、缓慢,更为捉襟见肘,更为令人生气,需要更多的意志、信念、耐心、毅力、合作的工夫和功夫。我们——每一个有着良知和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极大的热情、意志、信念、耐心、毅力投入到当前这场牵涉着十几亿人民福祉的改革(包括教育改革)中去,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坐而论道和刀枪棍棒都不是可取的。

 


附件下载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